在小区,老人牵着孩童走过,把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中;在街头,行人站在斑马线前,耐心等候绿灯;在餐厅,顾客适量点餐,临走不忘将没吃完的菜肴打包;在交通场站,人们有序排队,自觉守好文明“一米线”……创城带来的变化,不止一点点。环境逐日变好,市民素质也显著提升。你我身边,文明已蔚然成风。
路上风景
7时许,正值早高峰,街头的行人、车辆穿行有序,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佩戴的各式各样头盔,形成一道美丽的安全风景线。
市民朱霞骑电动自行车送女儿上学,时间有点紧,偏偏路上总遇到红灯。她耐着性子等在路口。瞥了一眼周围,不少人也挺急,不停地看表。不过,却没有非机动车或行人闯红灯。女儿在后座宽慰:“妈妈,别急,老师常说‘宁停三分,不抢一秒’。”听到孩子的一番话,她扭头会心一笑。
旁边的人行便道上,市民陈先生也在等候信号灯变绿。他步行上班,虽然每天走相同的路线,却感觉到了变化。他告诉记者:“以前过路口,总有人‘抱团’闯红灯,可这两年你再看,闯红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。”
这个时间点,地铁2号线开化寺街站的候车大厅,同样站满了人。自从有了地铁,市民胡佳习惯了这种绿色出行方式,只需听几首歌的时间,就能到达单位附近。“乘客您好,列车即将进站……”车快来了,大厅里响起广播提示。此时,人们往前靠了靠,却自觉在“一米线”外止步,有序候车。
随着市民素质的提升,类似的文明现象比比皆是,成了每天出行路上的最美“风景”。
习惯改变
午时,市民刘女士和同事走进铜锣湾商圈的一家饭店。她早上出门急,没吃早饭,此时胃口大开。
“我们点两份大碗面,还要一盘过油肉。”“恐怕吃不了,建议您点小碗。后续不够,还可以再点。”点完餐,服务员见都是女顾客,善意提醒了一句。很快,两碗面被端上桌。刘女士笑着说:“提醒很及时,店里的面分量很足,要是点大份肯定浪费了。”
席间,她恰好看到旁边桌发生的一幕:一男一女在等餐,男子掏出烟,刚要点燃,女子指了指桌角的禁烟标识。这名男子立即会意,把烟放回衣袋。此时,她特意环顾四周,地上很干净,没有烟蒂,也没人吸烟。她感觉这样挺好,饭菜似乎也格外香。
吃完,还剩下半盘菜。这时,服务员送来打包袋,刘女士很自然地把剩菜打包,“浪费了才可惜,没吃完带走不丢人!”她说,以前这样做,感觉脸上“抹不开”,现在“吃不完打包”已成身边人的共识。
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很多不文明的“老习惯”,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。
融入生活
晚上7时,在西矿街社区的中铁十二局机关小区,吃过晚饭,73岁的胡兴华出门去丢垃圾。他手里拎着两个袋子,分别装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。
起初,胡大爷家的垃圾都是混装在一个袋子里。院里摆了分类垃圾桶,但他和很多人一样,不太习惯。后来,在社区的呼吁下,他加入志愿者行列,常常守在垃圾桶旁,引导其他居民分类投放。逐渐,很多人把分类投放当成了“分内事”,就像一日三餐,早就习以为常。
丢掉垃圾后,老人在院里散步,有人冲他打招呼。住在同一个单元的邻居正在遛狗。对方一手紧握牵引绳,一手拿着垃圾袋和卫生纸,跟着小狗时走时停。胡大爷这才发觉,大家养狗规矩多了,遛狗都有绳,碰到路人,远远就会牵好狗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,市民的文明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提升。越来越多的人,以主人翁的姿态,身体力行参与到创城行动中,为文明太原增光添彩、注入活力。如今,一种内在的文明“默契”,正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