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潮风劲正当时系列报道之四 吟诗作画 今朝少年更风流

国潮风劲正当时系列报道之四 吟诗作画 今朝少年更风流

发布日期:2023-11-09 来源:太原晚报 浏览量:831

狄仁杰文化公园举办的第三届“一园一品”活动中,学生们通过诵读“狄仁杰家风家训”等形式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 宋卫东 摄
市文物局、市教育局举办“开笔启智 放榜成名”——唱经楼文化激励活动暨开笔礼仪式。学生们通过正衣冠、启蒙描红、朱砂启智等形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。 王韵菲 摄

  一壶茶,一首古诗,恬静的味道缓缓散开。27岁的市民刘娜,闲暇时最喜欢一人独坐,品茗读诗。这个爱好,也为她打开了探寻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。记者采访发现,在短视频、直播等全新“打开方式”的助力下,更多的年轻人,愈发陶醉于古典诗词和中国书画的芳华流韵。这种传承千年的“诗情画意”,再度“热”起来,彰显了民族自信,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
  诗意在流淌

  怡然秋色,汾河景区雁丘园内,游人如织的情景已成常态。

  这处景点,汲取了金末元初文学家、诗人元好问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的文化要素而设计。去一趟,不仅能流连人文古建,更可品味文韵诗意,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诗词情怀。不少年轻人从景点出来,直接在朋友圈晒图,并配上流传最广的那句“问世间,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”。

  太原的历史上,向来不缺诗意。文旅部、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日前发布的“读李白游神州”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显示,诗仙李白壮年时曾两次游历太原,在太原停留10个月之久,并写下著名诗篇;明末傅之谕在七言律诗《崛围红叶》中,盛赞崛围红叶美景“崛围岿嶧盛朝华,鹫岭红浮万嶂霞。”细心的人发现,一股诗词热正在身边悄然兴起。

  各个网购平台,《美得窒息的唐诗宋词诗经三册》《跟着诗词去旅行》《飞花令里读诗词》等诗词类书籍,在年轻群体中很畅销。在解放路的新华书店,诗词类图书前,不时有年轻读者来选书,几乎没有“冷场”的时段。手持《唐诗鉴赏》的吴青感慨:接触得越多,越容易发现诗词之美,中华传统文化之美。

  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在闲暇时,愿意手捧一本诗词书,以此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  执笔绘山海

  “老师,这个字怎么写更好看?”“老师,这朵梅花的线条是不是要深一点?”在和泽苑社区的公益书画课上,一群书画爱好者不时地向老师请教,并沉浸在书写、作画的快乐中。别具特色的公益课,已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。而在各社区的“课堂”上,总有一缕“墨香”。对中国传统书画感兴趣的,已不只是老年人,“年轻面孔”越来越多。

  露泽园小区,27岁的贺萍萍听说社区开了书画课,立即报了名。上第一节课时,心里紧张、激动,像极了小时候在课堂上。她坦言,每次写字、绘画的时候,时间好像放慢了,笔落在纸上,心里很平静。半年后,自己的急脾气慢了下来,审美眼光也开始偏爱质朴美。有一次,她在迎泽公园遇到一位老先生在写地书,手痒痒,想试试。老先生痛快地把手中的大笔交给她,不忘嘱咐:“姑娘,分量不轻,悠着点。”等写完几句《兰亭集序》,老先生十分意外,甚至有点惊喜:难得年轻人也好这一口。

  和泽苑社区党委书记郭姗介绍,社区定期举办书画公益课,邀请专业老师,给居民讲授书画理论和技法,既有运笔用墨的示范,也有手把手的引导。没想到,颇受年轻人的欢迎。社区正考虑,多开设几堂课,尽量满足居民的需求。

  78岁的程曦写得一笔好字。退休后常被社区邀请去给大家授课。听课的基本都是年轻人。他说:“中国书画,讲究慢功夫,文韵深厚的审美愉悦,能够轻松直击人心,这正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,也是很多人喜爱的一个原因。”

  29岁的市民赵晓安是一名高校老师,已把书画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每逢周末,他专挑景色秀美的地方,支起画板,描绘草木神韵。笔墨之间,她画太山、画晋阳湖、画汾河,画出了新时代的锦绣太原,也绘制出年轻一代对国粹之美的热忱。

  文化频“出圈”

  19岁的陈光青是一名在校大学生,虽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,却爱上了诗词歌赋。这个改变,是在看了电视节目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后。

  “满屏竞传飞花令,一众争说武亦姝。”当时,该节目走红后,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,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。同样,陈光青从中感受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。

  青绿两色,点染出中国山水的清朗峻秀;舞步蹁跹,传递出传统文墨的意蕴悠远。2022年央视春晚,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一亮相,立即吸引了观众的眼球,也使传世佳作《千里江山图》再回大众视野。有不少年轻人,由此喜欢上了中国山水画。

  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”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……最近,国产动漫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火“出圈”,它让大唐盛世中的李白、杜甫、高适等诗人一一登上大银幕,也将一代代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唐诗赋予了全新的视觉意象。有人细数过,影片中共吟诵了48首唐诗,配以身临其境的动画,让观者深入理解这些唐诗的背景和情感。这部电影,迅速在年轻群体中点燃了“唐诗热情”。以至于,当影片中熟悉的诗句响起时,不少观影者会跟着一起吟诵。

  33岁的市民刘成成陪孩子去看,结果自己爱上了唐诗,当即网购了一套《唐诗三百首》,越读越上瘾。他说:“细细‘咀嚼’才发现,古诗词并不‘高冷’,而是时光积累的深厚底蕴,种种情感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。”

  不难看出,年轻人心中的“诗情画意”一直都在,“只要一滴水,一缕风,它就能发芽”。而这滴“水”,就是不断创新的“打开方式”。新意迭出,何惧文化不“出圈”。

  焕发新活力

  传统文化,自“古”而来;年轻群体,新锐新潮。看似“气质不搭”的二者,如今却实现了“双向奔赴”。

  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很多人留意到,在各个短视频平台,对于诗词、书画的延伸创作层出不穷。这对于热衷从新媒体上获取知识的年轻人来说,多了一个重新打开传统文化的渠道。23岁的市民刘洁,就是在看抖音时,迷上了唐诗。中华书局与抖音、南开大学联合推出短视频版《唐诗三百首》,313首唐诗全部实现短视频化,还有专家名师解读,让古诗实现新的“跃然纸上”。看后,她感叹“诗词竟然这么美!”

  在网络平台上,还有很多年轻创作者,或将诗词与说唱结合起来,或用舞蹈复现书画之美,传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。而观者,从中可见清风万古、明月千江,亦见聚散离合、人间悲欢。

  “有些诗,如画;有些画,如诗。诗情画意,是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。”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郝静静表示,年轻人爱上诗词、书画,正是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。经过现代诠释和演绎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“年轻”,焕发出了时代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