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建大家——柴泽俊先生纪念展”,11月2日在晋商博物院“玉堂春”开展。300余件展品,展现了柴泽俊先生保护古建的丰硕成果,一张张图片和手稿、书信等,展示了其为人、为师、为业的大家风范。展览提炼出的精神力量,也鼓舞着当代古建筑保护工作者。
柴泽俊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,为山西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作出卓越贡献。他从事古建筑的考查、研究和保护60多年,实地勘察和研究过上千座古建筑实例,对古建筑的类型、构造特征及附属的壁画、塑像等的研究,都有很高造诣。他主持、指导和修缮了芮城永乐宫、五台山南禅寺、太原晋祠圣母殿等百余处古建筑。作为建筑保护理论、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殊人才,2012年,山西省文物局授予柴泽俊“文博大家”荣誉称号。
实地调查,确立山西文物大省的地位
“古建大家——柴泽俊先生纪念展”分为四个单元。第一单元“栉风沐雨”,主要讲述柴老扎实开展古建筑调查研究并获得的重要资料;第二单元“勤学笃行”,讲述他负责的重要古建筑保护成就,以永乐宫、南禅寺、岩山寺、崇福寺、晋祠、应县木塔等重要古建筑保护工程为例,反映他的学术观点和工匠精神;第三单元“以文化人”,主要展现其著作等身的专业态度和教育、培养、提携后人的长者风范;第四单元“木已成林”,叙述柴老的终身成就及他者眼中的“大家”。
序厅里,镌刻的柴老座右铭:“守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、勤奋耕耘、默默奉献。”让观众第一时间把握了柴泽俊的精神。
实地调查研究,是做好古建筑保护的第一环。“栉风沐雨”单元里,柴泽俊数十年的调查足印清晰如昨。他考察调研了山西一百多个县市的重要古建筑、古代壁画、彩塑、琉璃等,逐一鉴定。他率先准确公布了山西现存的唐、宋、辽、金时期的木构建筑为106座、元代木构建筑为350多座、古代彩塑1万余尊、古代优秀壁画7000余平方米,这些翔实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,确立了山西是全国古建筑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重要地位,也为开展山西古建筑保护奠定基础。
这个单元展示的一个小木柜,是柴泽俊放置记录卡片的柜子。他有个工作习惯,到哪里考察都随身带着卡片,碰到重要信息就记录下来,卡片随身携带,帮助记忆、便于检索。在他家中写字台的后方,摆放着收藏卡片的小抽屉,每个抽屉按古建筑名称分类,类别清晰。
整旧如旧,保护古建就是保护历史文明
柴泽俊认为,古建筑修缮保护必须尽量保存原构件,包括砖、瓦、琉璃,劈裂者粘接加固,腐朽者墩接修补,缺失者参照复制,不可随意更换。他对于古建筑保护“原状、原貌、原件、原构”的准则,也践行了梁思成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的古建筑保护思想。
“勤学笃行”单元的展品里,有柴泽俊与太原晋祠的故事,是他古建修复理念的生动写照。上世纪80年代末,柴泽俊多次勘测晋祠圣母殿,发现殿身前半部柱础和柱子明显下沉,两层屋檐均向东南方向移位,檐墙裂缝,门窗出现倾斜,落架大修刻不容缓。
柴泽俊编写了《晋祠圣母殿修缮加固方案》,将整个工程分为基础加固、殿宇修缮、抗震加固、揭取加固壁画、保护塑像和其他工程6个方面,每一项重点施工都编制了保护计划书。工程于1992年11月实施,1996年6月竣工,历时4年。柴泽俊将多年古建筑修缮实践总结的经验,应用于晋祠圣母殿落架修缮项目中,践行“整旧如旧”的修缮理念。
“木已成林”单元,有一个特殊的展陈,复原了柴泽俊的书房。书桌上放着老花镜、写作用的板架、必备参考书、绘图工具等。观之,一位古建大家躬耕的身影似在眼前。
只要得空,柴泽俊就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研究,整理成册,留给后辈参阅。晚年,他颈椎变形严重,无法伏案,他就想出个法子,自制板架,竖立在桌上,勉强撰稿。
此次纪念展由山西省文物局、太原市文物局主办,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(山西古建筑博物馆)、晋商博物院承办,展品清晰勾勒出柴泽俊先生成为“文博大家”的人生历程,他的精神、信念与方法,书写了中国古建筑保护传承重要的一页。